金融科技圈> 金融科技> 大数据> 文章页

央视点名曝光科大讯飞,以“AI”之名套利盖别墅,AI第一股终成笑谈

摘要:10月13日,央视点名曝光科大讯飞非法侵占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名开发房地产。

来源:金融科技圈 日期:2018-10-22 14:10

400082414_wx

10月13日,央视点名曝光科大讯飞非法侵占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名开发房地产。

随着媒体的不断挖掘,更多科大讯飞宣城违规别墅群的非法性质被爆料出来:科大讯飞此处地产名为培训基地,实为打着高科技的招牌换取地方政府园区类土地,进而形成土地储备买卖地皮套现。也就是说,科大讯飞现在已变成一家打着"高科技"招牌,到处招摇撞骗土地的房地产公司。

这是科大讯飞继"同传造假"之后又一次被公开报道的丑闻。

那这个成立了十八年,自诩为"人工智能第一股",占据品牌高地的科大讯飞,为什么走上了买卖地皮的歪门邪道呢?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由于人工智能属无污染、高科技产业,正是各地政府求之若渴的紧俏资源。

科大讯飞打着"产学研"合作的旗号,凭借"高科技"产业这一金字招牌,因此,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大力欢迎。于是科大讯飞处于谈判的有利位置获取更多优惠和资源;

翻看科大讯飞2017年年报,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很依赖地方采购。主营业务收入中,教育产品及教学业务占比25.54%和2.20%,智慧城市占比27.3%,政法业务占比10.23%,三项合计65.27%.

政法机构和教育机构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智慧城市相关采购,很显然也属于地方采购一部分。也就是说,科大讯飞几乎三分之二的营收,都是来自于地方采购。

依赖地方政府采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身上。该公司2017年营收18.56亿元,占科大讯飞营收比重达34.09%,净利润2.75亿元,占比高达63.22%.

营收占比达三分之一,净利润占比达三分之二,可见讯飞智元对科大讯飞的重要性。

而讯飞智元似乎极其依赖地方采购订单。具体盈利模式,先是科大讯飞与地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再开分公司,最后由分公司收获地方采购订单。

与科大讯飞位于合肥有关,安徽省内相关地级市都积极与讯飞合作。

从讯飞智元子公司分布来看,安徽省内地级市占据很大比重,如淮北、亳州、池州、蚌埠、滁州、宿州、宣城、安庆和六安等。

在2017年科大讯飞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华东地区营收28.56亿元,营收占比达54.14%,由此可推断,该公司很大一部分营收来自于安徽。此次被央视曝光的科大讯飞别墅群,也位于安徽省宣城市。

以滁州为例,2015年4月和2017年3月,科大讯飞两次与滁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第二次合作的领域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家电、语音基地研发中心建设与智慧产业等方面。

科大讯飞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或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分公司,或设立子公司,利用政府资源拿下了大量订单。

2017年2月,讯飞智元子公司,滁州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7年12月,滁州市全椒县一项采购中,滁州讯飞就成了唯一供应商。

但该项采购内容,似乎只是网上办事大厅和“一站通”业务,与讯飞擅长的智能语音没有什么联系。

于是,联系上述材料可知,讯飞取得营收的模式,应该是先和地方(如滁州)签订合作协议,然后设立分公司,再以分公司名义获得地方采购订单。不管是否与“智能语音”相关,只要是“高科技”项目,讯飞的子公司、孙公司都能分一杯羹。

这样的好处是,分公司是当地的,税收回馈当地。

不过,安徽省内有些地区,并不满足只收获税收,还希望分得利润。池州、亳州和淮北,就由地方国资与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

省外方面,合资公司则更为普遍,如重庆南岸区、湖南常德市,就纷纷与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

以搞研发、产学研合作为名,科大讯飞通过半卖半送、资源置换等方式大量拿地,增厚资产。

业内人士透露,讯飞为了拿下区域项目于是成立了众多分、子公司。然而这些公司,没有后续业务开展就关掉撤掉。

政府以为招商了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心思真正地在当地搞产学研合作。此外,科大讯飞在各区域拿了很多地,都是各地政府半卖半送或者资源置换的。

通过在地方设立分公司,科大讯飞收获了营收和利润,地方购买了产品,提供了廉价资源,却无法获得真正的产业和研究机构。然后,各地研发基地没建起来,土地却拿了不少。

地方政府白白付出了土地和资源,却并未获得产业开发的机遇,更无从谈起任何科技研发成果。

名为搞研发,实为拿地皮,增厚资产。

在央视曝光的安徽省,就是科大讯飞大面积开展此类合作的重点区域,科大讯飞成立了近20家空壳公司运作拿订单、拿地,成为其营收的主要来源。这一出"空手套白狼",与当年的乐视如出一辙。

科大讯飞就这么打着"产学研"合作的旗号,凭借"高科技"产业这一金字招牌,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机会与政府合作,狠狠捞钱。

那个自诩为"人工智能第一股",在成立十八年,占据品牌高地后的科大讯飞,就这样走上了买卖地皮的邪魔外道。

这是一个把“科技”当做品牌战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贴上“科技”的标签,就无人问津的时代。“AI”正成为很多人装逼的利器。

把AI的装逼价值发挥到最极致的,还是老牌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

这个号称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的企业,尽管在成立初期并没有想到自己可能是个AI领导者,不过是想把中国的语音产业做好而已。但随着业务的增多和行业大环境的变化,科大讯飞慢慢把自己往AI靠拢,并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上一直领跑中文市场。

深耕了十几年垂直市场之后,人工智能突然变得火爆,而这个已经上市的语音技术公司,在宣传上迅速让自己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第一股。这个套路没有毛病,毕竟是公关传播需要。

但是,科技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吃相不能太难看,否则可能会被大家DISS.

而科大讯飞的吃相似乎就不怎么好看。

回顾一下前不久的“科大讯飞同传造假”,如果不是有人爆料,很多人还不知道科大讯飞压根不是在搞人工智能,而是在折腾所谓的“人机耦合”,就是人和机器一起去完成一件事。

但按照科大讯飞辟谣的路径看,其实他们发布的这些翻译硬件产品,人还是占大头,机器不过是个载体。

尽管鸡贼的科大讯飞公关迅速做出了回应,并让一大波自媒体人站台解析洗地,但有一点是解析不了的,就是科大讯飞说自己是AI公司这么多年,每次发布的产品都是循着这个方向,并任由媒体解读自己的产品多么智能,多么牛逼。而丑闻一出,则匆忙解析是“人机耦合”,本质还是借人工智能之风过度宣传。

但,谁也知道,只不过一张窗户纸,隔着讯飞难看的吃相,背后是其握着“AI”装逼的模样。

对于装逼为何他们如此执着?

因为这背后巨大的利益!

科大讯飞是一家闻名遐迩的高科技公司,很多人似乎认为其媲美BAT,是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

在这个人工智能只打雷不下雨的时代,科大讯飞在内部演化出了一种“品牌套利”的商业模式——凭借其在科技领域的知名度,广泛与地方成立独、合资公司搞产学研合作,换取承接政府采购订单,并借助子公司吸收园区类土地资产,形成土地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这与乐视的风光年代的拿地模式并无二致。

事实上,科大讯飞在语音技术上的确较为领先,然而其取得营收和净利润,却依靠教育及政法部门的采购。具体应用上,英语口语考场的解决方案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需要有机器进行语音识别并打分的系统。此外,智慧法庭项目,实质上就是替代书记员的工作,利用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过程转化为文字记录。

也就是说,如今的科大讯飞,剥离其研发“牛X闪闪”的外壳,其本质上可能只是一个卖教育产品和干地产的公司。

不得不说,科大讯飞打着"人工智能"高科技品牌,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换取土地的盈利模式,是个圈钱的好办法;科大讯飞也借着研发的名义摇身一变成为坐拥大量地皮的地产公司,跃升AI界首屈一指的"地产股".

然而,靠地皮圈钱却只能加剧资本的逃离:据媒体统计,2018年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下跌超过40%.

此次侵占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违规建设别墅群,更让这家高科技企业跌落神坛,落下了"不务正业"的笑柄。

而且,科大讯飞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带了一个坏头,号称高科技企业,但科大讯飞一直以来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堂堂"人工智能第一股"不过是徒有虚名,"同传造假门",更让科大讯飞在AI界丢尽了颜面。

而面对之前的“同传”,作为BAT,也许内心不情愿,但为了宣传和抬升股价,也跟着装逼,从而产生蝴蝶效应,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媒体,大家都跟着炒作各种各样的人工智障产品,但所谓的AI时代,却总是迟迟未来。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