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圈> 金融科技> 云计算> 文章页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现代科技并未颠覆传统金融

摘要:传统的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开设了智能化的“无人网点”,开启了科技转型之路。

来源:金融科技圈 日期:2019-01-11 14:52

500517950_wx

传统的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开设了智能化的“无人网点”,开启了科技转型之路;保险机构瞄准了产业链条上的痛点,一方面利用新技术赋能营销、承保、保单服务、理赔流程;另一方面增加了保险场景,让闭环成为可能。

以互联网“宝宝”抢先一步的基金公司更是在大数据赋能、投研能力方面掀起了创新浪潮;此外,一些“互联网巨头”系,无论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还是度小满,2018年在金融科技方面发力非常迅猛,它们也成为了传统金融机构有力的赋能者。

金融科技开放合作面临的挑战

有专家指出,金融科技开放合作需关注四方面挑战。

第一,文化与管理差异带来的挑战。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起点和发展沿革不同,面临的政策环境和监管要求也不同,所形成的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各方深化合作带来极大阻碍。比如,在管理方式,金融机构更趋层级式和体系化,金融科技公司则比较扁平化和开放式。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合作中的冲突。再比如,一些机构盈利模式惯性较大,数字化思维欠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理念上的差异给深化合作带来阻碍。

第二,风险管理“木桶效应”带来的挑战。金融业务的整体风控水平取决于产业链、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关键合作方缺少完善的风控措施,风控制度执行存在“跑冒滴漏”的情况下,合作各方均可能遭受资产资金、商业机密、声誉口碑等方面的损失。

第三,过度第三方依赖带来的挑战。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了《巴厘金融科技议程》,指出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或是将金融服务的运营支持外包给第三方,而规模经济可能推动金融机构之间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更大整合,加剧集中度风险和网络风险。实践中,一些合作机构较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日益扮演类金融基础设施的角色,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治理和监管,容易造成风险的单点积聚,其业务连续性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四,责任难以认定带来的挑战。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开放合作中,包括合作各方和金融消费者都可能面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需要有效可行法律救济途径。但是,广泛的合作内容、多元的合作载体、多变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方案,使得合作中的责任划分较为困难,法律救济可能面临难以确认责任主体、责任分配和损害赔偿数额等内容的情况。

针对金融开放的话题,中国建设银行行业王祖继进行了如下论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既是题中之义更是重要基础。随着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现代科技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并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

现代科技驱动金融向本源回归

现代科技并没有像一些专家预言的那样“颠覆”传统金融,而是促使金融以新的形态回归本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金融服务逐步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百姓衣食住行的各种场景,直达普罗大众身边,使得原本“高大上”的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原本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视野之外的“长尾客户”和弱势群体等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金融服务。

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和金融专业经验的融合,金融机构得以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既有效匹配供给和需求、又精准防范风险,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的实体部门,疏通金融为实体经济供血输氧的“毛细血管网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科技驱动金融向未来跨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引领金融市场的必然是那些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并以此赋能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金融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金融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催生出现代金融新的行业生态,并重构未来的金融版图。从金融消费端的支付结算、借贷、投资、理财等,到金融供给端的产品设计、服务推送、运营组织、风险管控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变化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意味着换道超车的难得契机。跟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步伐,着眼未来积极引入新技术工具、运用新技术思维,快速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打造未来中国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就建设银行自身发展历程看,科技进步一直是推动创新与进步的强劲动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建行就率先制定了计算机应用发展规划,前瞻性开展了金融信息化探索,布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全面运用。改制上市之后,建设银行立足自身实际,全面吸纳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做法,深度融合前沿金融科技,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和IT建设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促进了建行经营管理、业务创新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快速提升。这其中,建设银行历时6年自主研发成功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建行有史以来开发内容最多、改造最彻底、难度大的金融科技创新工程,其建成投产标志着建行金融科技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主要体现在:一是以高标准的安全、规范和效率实现了银行业首例“企业级”金融科技建设工程。实现标准化、结构化、组件化,开展企业级产品、流程、数据、用户建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建行集团业务蓝图,将过去以账务为中心的系统重构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

二是提供了业界领先的全视图功能。形成了集团层面的统一客户视图、统一产品视图,打通全行渠道壁垒,构建了一体化运营体系;整合集团全面风险视图,丰富了管理工具箱,提升了系统效率和安全性。

三是建立了先进的企业级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体系,完整定义8万多项数据规范,构建起全景、多维、互联、共享的统一数据视图,形成了贯通全行五级机构、一致性的数据获取和信息交付能力。

四是形成了以“四个一”为导向的企业级工程实施方法,即一套业务模型、一套IT框架、一套实施工艺、一套管理流程。五是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和技术成果,通过科技攻关、迭代创新,形成了金融核心技术积淀和专业力量储备。

在此基础上,建行又启动了金融科技战略,组建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制订了新一轮金融科技规划。整体统筹建设集团智能运营系统,支撑零售、批发和投行资管三大业务条线,使产品、服务、业务模式创新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全流程,建成兼具“管理智能化(Intelligent)、产品定制化(Customized)、经营协作化(Collaborated)、渠道无界化(Boundless)”特征的智慧金融生态。金融科技创新给银行发展带来新气象,注入了新动能。

以“金融+技术”深耕市场 优化服务、完善风控

通过多介质客户触点接入客户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使金融服务更加接地气。柜面、自助柜员机、智慧柜员机等物理渠道,与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紧密结合,实现数字互联、全网立体式服务。以灵活的组件化产品、定制化方案,为客户多维度提供横跨零售、对公、投融资、私人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做到“千人千策”“一企一案”。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形成联动触发机制,实现集团前中后台纵向贯通集成,增强了精准快速风险响应和智能风险管控的专业能力。

以“金融+技术”普惠公众 纾解痛点、赋能社会

建设银行全面实施普惠金融战略,通过金融科技与银行专业经验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探索出既不同于传统银行、又有别于互联网公司的小微企业贷款新模式。截至11月底,全行实现普惠贷款新增1644亿元。

全面实施住房租赁战略,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借助金融科技搭建集五大功能系统于一体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机构、租赁企业、租客、房东等提供“全链条”服务。其中还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房源验真的市场难题。住房租赁平台的推广,既增加了社会租赁房源供给、平抑市场租金水平,又使得租房交易更加规范透明。建设银行还通过平台开放共享和金融技术能力输出,帮助客户、同业提升经营管理和风控水平,使得金融科技真正成为普惠民生之公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金融机构只有快步跟进科技进步大潮,与时偕行、返本开新,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市场变化中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厚植稳健经营的基础,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热点文章